先进典型
- 先进典型
联系协会
更多>>>- 趣多吧
- 地址:郑州市健康路176号院9号楼3单元3楼
- 邮编:450012
- 电话:0371--63862555
- 传真:0371--63862555
- 邮箱:hnslntx@163.com
- 首页 >> 先进典型 >> 先进典型
-
《人民日报》点赞我省新乡风筝爱好者赵鸿斌:“风筝拉直了我的腰杆儿”来源:趣多吧 发布日期:2020/6/30 点击次数:498次
【编者按】6月29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第15版头题位置刊发了记者毕京津采写的文章《河南新乡的风筝爱好者赵鸿斌:“风筝拉直了我的腰杆儿”》,并配发现场采访视频。文章在为69岁赵鸿斌风筝健身喝彩的同时,也为河南老年体育工作点赞;在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基础上,借此赵鸿斌科学健身的真实故事,传递和弘扬“我运动、我健康、我快乐”的全民健身理念。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,2013年7月1日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实施,明确将每年的传统重阳节法定为“老年节”。2014年,全民健身作为重大措施性部署上升为国家战略。2016年,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,“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,事关国家发展全局,事关亿万百姓福祉。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生育、就业、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,做到及时应对、科学应对、综合应对。”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,2019年下半年,我国陆续出台了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、《健康中国行动》和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》等重要政策,在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都进行了战略性、综合性、指导性规划,提出了“老年健康促进行动”等重要举措。
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,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。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、社会建设各环节、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,都具有深远影响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从体育工作的角度思考老龄化的应对举措,健康是影响老龄化的关键性问题,也是老年人生活能否有质量、有尊严,事关个人幸福与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。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,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实际,2016年起,趣多吧就在全省广大老年人中提出了“向健身要健康”的号召,并不断在组织建设、场地建设、活动开展、创新服务、骨干培训、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,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实践,全省老年人自觉健身、参与健身、科学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,趣多吧在服务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的能力和水平上不断提升,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文体生活质量切实提高,老年人通过健身获得健康的满意度、幸福感乐在心里、说在话里、写在脸上。
为进一步弘扬广大老年人参与健身、文体结合、科学健身的正能量,现将《人民日报》文章转发如下,以飨读者。
河南新乡的风筝爱好者赵鸿斌 “风筝拉直了我的腰杆儿” 风筝掉进了水里,还能再飞起来吗?“能飞!”老赵肯定地回答,“而且湿得越透越好!”10分钟过去了,老赵左手拿着放飞轮一转一收,右手操着线,再使劲儿一拉,果然,雄鹰风筝头朝上,直冲云霄。这是最近发生在河南省新乡市南太行风景区的一幕。
老赵名叫赵鸿斌,今年69岁,是一名风筝爱好者。20多年前,老赵的身体并不好,1米83的大高个,走路常常弯着腰。后来他的身姿恢复了挺拔,“风筝拉直了我的腰杆儿。”老赵说。
身体好了,人更精神
抽烟,喝酒,饮食油腻,很少锻炼,老赵曾经这样生活。47岁那年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找上了门,严重时老赵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,回家休养。老赵很少出门,经常一躺就是一整天。 老赵家对面有一块空地,经常有人来放风筝。飞舞的风筝引起了老赵的注意,不时传来的阵阵笑声吸引他走出家门。“你也试试!”一名风筝爱好者将风筝的放飞轮交到他手里。老赵接过来,风筝飞上天空,他的心情也随之放松。从那以后,老赵迷上了放风筝。 一开始,老赵放的是最简单的单线风筝。操纵放飞轮、控制牵引线,放风筝的过程中,老赵不得不挺起腰身、摆动双臂,紧盯飞舞的风筝,必须昂起头,不时扭转脖颈。“刚开始放风筝的时候,腰还有点疼,后来就适应了。”腰部得到拉伸,双臂、脖子也变得灵活,老赵逐渐恢复了挺拔的身姿。 后来,两条线的风筝吸引了老赵。这种风筝双线控制,可以在天空中爬升俯冲,还可以来个“S”形转弯。放双线风筝需要更多力量、技巧,身体还得灵活,放风筝的人也得随着俯仰进退,不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。老赵放了3个月的双线风筝,体重就从200斤下降到180斤。 放了大半年风筝,老赵的身体素质改善了,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。在老赵的带动下,他的老伴李福珍也开始放起了风筝。 制作风筝,收获乐趣 2004年4月,在郊外放风筝的老赵看到一名爱好者手拿放飞轮微微一晃,白线连着的雄鹰风筝就在空中自动盘旋起来,划出了一个完美的圆形轨迹。老赵赶紧上前询问,原来这是起源于北京的盘鹰风筝。当时,老赵在当地还没见过,便从对方手中买下了这个风筝,开始和老伴一起学习放飞盘鹰风筝。 又过了大半年,老赵在网上看到了一种特别的双盘鹰风筝,可以实现向多个方向盘旋飞行,动作更加灵活。买不到这种风筝,老赵决定自己做一个。“不就是竹子做骨架,上面蒙层布嘛!”真正上了手,却发现制作这种风筝并不简单。竹子削成细条,做风筝骨架,必须把竹条打弯但不能折断,想达到这种效果,只能用小火慢烤,边烤边微微用力。烤竹条讲究火候,火太大容易焦,火太小又不起作用,烤得慢了容易烧坏,快了又没效果。 一次次尝试,一次次失败,气得老赵掰折竹子,把工具、材料都送了人。“当时想着不干了。”老赵说。可是对风筝实在是热爱,他后来又把工具要了回来,继续摸索,坚持了3个月,老赵的双盘鹰风筝终于做成了。 风筝做好了却飞不起来,飞一次栽一次。老赵不甘心,拿着自己做的风筝去北京请教行家。人家一看,风筝做得没问题,是老赵的放飞技巧不到家。带着学习资料,老赵回到新乡,一边看书、看视频学习,一边不断试飞,又琢磨了半个月,老赵终于让自己做的双盘鹰风筝飞上了天。打那之后,老赵对风筝更加着迷,如今他已经陆续制作了60多种不同外形、结构的风筝。设计、制作、描绘图案,老赵乐在其中。 研究风筝,创新玩法 拿着一个上周刚被喜鹊啄破了的盘鹰风筝,老赵高兴又无奈。喜鹊为什么要啄他的风筝呢?原来是老赵的风筝做得真、飞得像,小鸟看到了,把它当成了对头。不仅喜鹊会“上当”,有意思的是,鹰也会停留观看。老伴李福珍说:“我们的盘鹰、双盘鹰风筝在空中飞的时候,时不时会吸引来真鹰,伴飞、绕飞,观察一阵才飞走。”因为玩风筝,老两口还认识了游隼、猎隼、苍鹰、雀鹰等多种鹰。 很多人喜欢在水边放风筝,风筝要是掉进水里,只能慢慢拉回来,等干了才能再飞。老赵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有一次他在水边放双盘鹰风筝时,一阵大风吹来,风筝一晃掉到了水里。老赵本打算换个风筝放,但看到风筝两侧翅膀对称露出水面,他灵机一动,拿起放飞轮,一收、一拉、一拽,用了比平常更大的力气,风筝竟然直冲云霄,重新飞了起来,老伴和周围的人都拍手叫好。 老赵想搞清楚为什么湿了的风筝还可以飞。请教了专业人士后,他慢慢琢磨清了其中的门道:风筝刚落水的时候,不同地方吸水不同,重量分布不平衡,所以不好飞;等风筝湿透了,各处都吸了水,就恢复了平衡,这时候,如果风筝本身没有坏,放飞者又有一定技巧的话,风筝就能从水面上飞起来。他把道理向其他爱好者一讲,大家很快都学会了。从那以后,掉进水里的风筝也能重新飞上天了。 除了创新各种风筝玩法,老赵夫妇还和其他爱好者把放风筝和广场舞、太极拳结合,编排了风筝舞,颇受欢迎。大家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,在快乐中收获了健康。 (特别备注:本文转自《人民日报》2020年6月29日第15版,作者:毕京津)
下一篇:没有了